导入数据...
 
 
[信息库]     首页 >> 嘤鸣文苑 >> 正文
 
 
 
 
 
 
一壶陈酿师生情

  发布时间:2018年04月24日
  查看:
  来源:    作者:

作者:彭文春

随着时间的转瞬即逝,有些人和事注定会淹没在时间的长河里。当我从繁忙的工作中解脱出来,总喜欢独自坐在一个地方,回望千里以外那个叫故乡的小山村,眼前会浮现出那熟悉的田坎、河沟、草垛。过去的玩伴大多外出打工,我能扎根大城市缘于考进成都大学。大学老师很喜欢我们这群既淳朴又能吃苦的农村娃。从那时起,我与大学老师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被师生们尊称为“马老”的马学元先生今年78岁高龄,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我读大学的时候,时常到校报学习新闻采写和文字编辑,那时马老已经从繁重的授课中解脱出来,除了负责校报和教授选修课以外,主要从事宣传工作。或许是因他自己出生于西昌市一个家境困难的家庭,对我们这些农村学生非常体恤,总爱问我们吃得饱穿得暖不?

我真正结识马老,缘于大学毕业后的一次师生见面。那时他已离开大学,长期从事传统文化研究。由于我一直在从事文学创作,与马老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多。

“世上有圣人,无完人。”马老退休后,一直没有闲着,活跃在社区学校、道德讲堂等地传播传统文化。他用传统文化里的一个个经典故事传递正能量,旁征博引、妙语连珠,甚至引入带有调侃意味的地方方言,各个阶层的人士都听得进且记得住。

马老酷爱读书,不仅潜心学习和研究马列主义经典著作,还涉猎中医、古典文学等学科。他跟我们交谈的时候,就像打开了百科全书,时常会引用很多我们没有阅读过的经典图书里面的理论。后来我走进老人家的书房发现了秘密,他看过的书都标满了注脚,一本本发黄的笔记本是读书笔记,同时他爱读《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和地方党报《成都日报》等,会把好的文章剪下来,分门别类地夹在笔记本里,便于时常查阅。

“与时俱进”“辩证唯物主义”是马老的口头禅。向马老讨教成为我这些年来工作闲暇之际的必修课,老人家也乐于给我开“小灶”,这里面饱含着他对人生哲学的深刻理解。我遇到心结的时候,爱与他交流。他可能骑电动车过来,吃饭的地方必须是路边小店,要两瓶啤酒,而后他侃侃而谈,润物细无声地把听者带进浩瀚的知识海洋。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马老叮嘱我不要计较一时的名利得失。我常跟其他同学讲,我与母校是藕断丝连。虽然人离开了学校,依然能得到母校的呵护。

今年恰逢成都大学建校四十年,我也即将步入不惑之年,当提笔回忆这段难忘的师生情时,马老因肺上疾病已在医院卧床近半年。

马老是一个闲不住,爱思考和阅读的知识分子,我起初到医院看望他的时候,专门给他送去了一套俄罗斯学者写纪念我国红军长征的图书。后来听马老的女儿讲,他卧床期间,吃完饭后,因左手不能用力,就用右手艰难地翻书。

也许正因为马老一直博览群书,他看透了每个人的人生轨迹,从没有在病床上叹一声气,没有发出一声呻吟,连医生也佩服老人家的坚韧顽强。

我去医院的次数多了,发现老人家对我变得沉默,毫无表情,或者见我就微闭眼睛。那是老人家在下逐客令,他担心我这一来二往影响工作。

马老对学生是坦荡的,没有私心,像重如大山的父爱,只有付出不求回报。马老曾搬板凳,坐在教室门外,通过耳朵紧贴门缝,偷听学校新进老师上课的真实表现……后来马老这一举动成为我们数年后谈论大学师德的不变话题。

怀念那段短暂的大学时光,与马老等恩师结下的深厚师生情像一壶陈酿的老酒,回香越来越浓烈。正是无数个富有师德的老师们的默默奉献,像对自己孩子那样的谆谆教导,才让一个个农村学子将扎根大都市的梦想变为了现实。


编者按:彭文春,成都市武侯区作协副主席,成都大学98级生工系校友。

 
校友会活动 More+ 
学院校友动态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