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彩云之南
——记带学生赴云南写作实习
我在旅舍对学生说:“云之南哟,云之南……”,学生没有反映。
我又说:“彩云之南啊,彩云之南……”,学生还是没有反映。
这是在云南大理,我带他们写作实习采风。
最后一个夜晚,要求他们上交一篇散文、一首诗歌。也许还在兴奋中,一时写不出,我对他们起兴——彩云之南哟。
采风,就是观民风,察民情,以匡补书中阙如。故“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乃文人之传统。《论语·子路》云:“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所以读书不能读死书,书中漏载亦多,与时俱进,故君子知补阙拾遗。学生采风实践亦即有此效吧。杜甫半生漂泊而成就“诗史”之名,主因就是观民风、察民情而成了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李白25岁出川后就没有再回过家乡,他一直行走民间,成了一位真正的民间“诗仙”。李杜的文学成就,除了读书,就是得之于采风的实践活动。
采风也是寻找我们精神上的故乡。山河在远方,人事依旧,那虽然不是我们现实中的故乡,但遥远的一切,山河与人事却是我们找寻的永恒的精神家园。生活于大理的作家野夫曾精要地感慨:“我怀念更多的是一个精神层面上的故乡。在那个精神层面上的故乡,包含了心中遥远的很纯朴、很正派、很磊落的一个世界。在那个世界里面活着的一些人,仿佛今之古人,仿佛古之君子,是这个时代日渐稀少的事物。我们在追忆那些人的时候,实际上是对一段纯净岁月的伤悼。”我与同学们去采风寻找的就是这一种境界。
云南之行,我与同学们去了滇池,一到目的地,同学们就星散于云中,不一会儿就不见踪影。在海埂我与肖瑶、王雨涛二位同学共同领略了滇池的浩荡,体会到高原湖泊“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唐诗境界。在昆明大观楼我辑录了气势磅礴的大观楼长联: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孤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上联写滇池风物,似一篇滇池游记;下联记滇云历史,似一篇读史随笔。岳阳楼因范仲淹《岳阳楼记》而显、黄鹤楼以崔灏《黄鹤楼》诗而名、滕王阁因王勃《滕王阁序》而尊,鹳雀楼有了王之涣《登楼》而壮,“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大观楼之闻名,亦是有了孙髯翁的《大观楼长联》而奇,娱目爽心。楼上凭栏远眺,黄昏的滇池,孤山伴落霞辉映,沙鸥与滇水搏击。
在旅途中,我感到这最早起源于文学的采风活动,也扩展到了其他学科,譬如人类学调查,反过来想,采风当然也包括了人类学的调查实践活动。在大理双廊,我带着金幼民同学参观了白族人的本祖庙,这是非佛非道的寺庙,庙中祭祀着白族人的战神,可以看出这个民族曾经的尚武精神。我让他用相机照下了碑上的文字,作为了解本祖庙的原始资料。我突然想起李安宅上世纪30年代末对甘南地区的拉卜朗寺的藏传佛教调查,他的《拉卜楞——李安宅的调查报告》一定是一笔一划地辑录着原始材料。
我给金同学讲本祖庙的建筑特征,讲白族民居的大门建筑以及照壁,在一些年代久远的民居前照了许多照片。文学的采风如是,人类学的调查亦如是。在双廊有几百年历史的儒星阁,金幼民辑录了廊柱上的对联。在阁下,我们碰见了两位法国女游客,金幼民给她们介绍了儒星阁的作用,是供奉当地杰出的文人雅士的地方。
在大理,我与同学们一起去了解古城的历史,这座位于云南西部苍山之下,洱海之滨的城镇,又名叶榆城、紫城。它的历史可追溯至唐天宝年间,南诏王阁逻凤修筑的羊苴咩城,为其新都。而今天所见的古城格局是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1382),城周五里,它的繁荣则在明清以后,居于茶马古道上,是重要的来往脚商马帮中途歇脚的地方。每到黄昏远方的骡马队伍走来住店歇脚,风花雪月开始了热闹的夜生活。清晨天蒙蒙亮,喧嚣的骡队早已吆喝着上路了,到了早上八九点钟时,街道又空荡荡静悄悄了。这样的岁月重复至今,在早上的大理古城,仍然清静安详,店面开张要到小晌午。这是茶马古道人家的积习,商风积习相沿,形成了当地人特有的乡风乡俗。
在云南,我与同学们一样,虽然旅途舟车劳顿,但总是充溢着兴奋之情。还好现在有微信,若是几十年前我就要写信,告诉家人朋友我的惊喜,虽没有写信的浪漫,但我还是以现代通讯的发达便捷传递着我的新鲜感受。
在昆明,我给朋友发短信:“昆明,典型的高原气候,阳光透明,阴凉处又是凉风习习。正在滇池边。游人很少,像八十年代时般清静。”
“今天去了昆明的民族村、滇池、海埂、大观楼。现在在市中心的一个书吧,品茶、聊天。晚11点我们将乘火车去大理。”
清晨的大理很冷,天高蓝得静悄悄的,我给朋友发短信:“云之南确实美丽啊!”
在大理古城,我给朋友留言:“我在苍山洱海之间,仿佛徜徉在一千年前的南诏古国。大理城,古气!”
在大理双廊的海地,我孤独地坐着,手里攥一把贝壳,静静地与大自然对话,享受着这贝壳里太古的宁静,直到彩云消散入夜,我写下:“宁静的古洱海,满天星斗!多年不见此景象了。像是我久违的梦境。”
放舟洱海,放逐灵魂。
彩云之南,梦魂牵绕,忘了回归……
(二)说“校训”
下午,学院陈静书记来电话,要我写一篇文章,她给我的题目是“成大人话成大故事”。话什么呢,这可难住了我。有什么故事呢,觉得自己平时普普通通地生活、工作,好像没有什么可言说的。自己与成都大学就像是贫贱夫妻,早已过了激情相遇的“恋爱期”,毫无感觉了。但既然是贫贱夫妻,也多少有点感情吧。
晚饭后,打开电脑,开始思考主题。
一定得考虑个别出机杼又司空见惯,别人还想不到的题材。这才新颖,才不枉学中文的文笔。
但半个小时过了,我还是不能动笔。
写课堂,NO,NO,别人会写到的;写师生,也不行,太普通;写成就,我想不出来。那么,写什么,如何写。我苦思又冥想,冥想又苦思,诗神啊,赐给我灵感吧。
磨蹭了好久,算了罢了,写文章好累。
看了一会儿电视,终究放不下,一定得写出点什么来。那就干脆写成都大学的校训吧。天天经过,天天看见它,偏偏不会有人想到去写它嘛。我猜。
校训在学校大门入口正面,面对正门,灰色的花岗石上镌刻着八个刚劲大字,简洁明了,又蕴藉沉雄。它厚朴地静卧于花红草绿中,毫不张扬,就像成都大学的性格,低调朴素;它虽然无声,但又彷如洪钟大吕,绝不被人轻忽。成都大学的学人,人人心中鸣响着它的回声。
这是成都大学前辈张澜先生的谆谆教诲:“自爱、自修、自尊、自强”。
每一个早晨,当晨钟敲响,当成大人与阳光撞个满怀,我们就知道我们踏进了圣殿讲堂,我们就感知诵经祷告的庄严,我们默念着校训,为成为一个自尊、自强、自爱、自修的贤者,开始了新一天的修炼自我、陶冶情操。
这一切,你知道是为什么吗?因为校训,因为圣贤。
大学是圣殿,圣殿必有经文,这经文就是养成圣者贤者心灵人格的“校训”。
我这样说是有依据的。今日之大学就是脱胎于中世纪的神学院,其培养圣者修士的责任以及神圣的身份与生俱来,所以才在人们心中那么神圣和景仰。中世纪神学院对修士身心培养的清规戒律,后来就演变成了大学校训。因此西方许多大学的校训与宗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打上了神圣的色彩。如美国杜克大学校训是“追求知识,信仰宗教”,哥伦比亚大学是“在上帝的神灵中我们寻求知识”,诞于13世纪的牛津大学校训是“上帝给我光明”,更是体现了神学院与大学的亲缘联系。
校训是一个学校的灵魂。
大凡世界名校都有自己的校训,如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校训是“让自由之风吹拂”,剑桥大学的校训来自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名言:“我与世界相遇,我自与世界相蚀,我自不辱使命,使我与众生相聚。”大学是追求真理之圣殿,每一位学子都在圣殿中追求崇高之真理,而真理出之于古代贤哲。因此,世界著名学府哈佛大学的校训是“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与真理为友”。
圣殿不仅要让学生认识已有的知识,更要让他们去探索未知,掌握真理。但追求真理并非一帆风顺,不仅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而且可能遭遇旧权威或当权者的反对。所以,“与真理为友”就显得更为可贵。耶鲁大学的校训也同为“光明与真理”。
我国大学的出现相比西方,虽晚了七百多年,但作为圣殿,它仍然秉承了西方大学的悠久文化传统。我国首座高等学堂清华之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出自《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精辟地概括了中国文化对人与自然、社会、和人的关系的深刻认知与辩证的处理方法,烙上了浓浓的东方智慧之印。它训诫圣殿中的学子,要在气节、操守、品德、治学方面不屈不挠,战胜自我,永远向上,在事业与品行两方面都要修炼到最高境界。但它又是怎么提出的呢?
1914年梁启超在清华作《君子》为题的讲演,以《周易》“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勉励学子,后被铸入校徽,高悬于清华大礼堂上方,成为清华校训。“自强不息”(乾卦)“厚德载物”(坤卦)意思是:天道运行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应刚毅坚卓,愤发图强;地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民国时期,南开的校训极具时代使命感,“允公允能,日新月异”。彰显南开大学提倡的“公能”教育,“公”是培养青年“公而忘私”“舍己为人”的品德;“能”则是训练青年“文武双全”“智勇兼备”,为国效劳的能力。这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校训:“普林斯顿——为了给国家服务”如出一辙。
民国北京大学的校训是,“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之义”,谁说不是五四精神的硕果呢?抗战时期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则把校训定为“刚毅坚卓”,这与民族求得解放的时代诉求何其一致。国立中央大学则高举“诚朴雄伟”之校训,壮哉,有此心灵的学子,自然圣者无敌!金陵大学呼吁学子:“诚真勤仁”,诚如是,则仁者无敌!而金陵女子大学校训更要求女子“厚生”,语出《尚书·大禹谟》:“正德,利用,厚生,惟和。”善哉,厚生之德,贤者无敌!
校训,作为大学的标志,学子们即便是离开母校多年,也会时刻铭记在心。写到这里,我不由记起我的母校华东师范大学的校训:“求实创造,为人师表”,这些年无论我走到哪里,在哪里生活,我都以它劝勉和要求自己。求学时代的我有一个嗜好,就是时常去其他高校收集校训,那时没有网络的便利,我就抄录在笔记本上,在复旦大学校园我见到了他们的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我十分喜欢,当作名言警句抄写下来。
我的同窗毕业分配到了苏州大学做教师,我让他收集他们学校的校训:“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这些他山之石,都是金玉良言,值得成大人学习借鉴,时时诫勉自己,在大学这块圣殿养成圣贤者的人格心灵。在此,愿与我的同仁学子们共勉。
成都大学校训“自爱、自修、自尊、自强”,我以它为骄傲,因为这一校训,超越了时代,超越了本校,融和了儒家文化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精髓,是张澜先生具有永恒涵盖意义的提炼,无论是谁,无论是哪里的学子,只要你想成为圣者贤者,成为完人,就要自尊,自强,自爱,自修!永无止境!这是张澜先生馈赠成大人的最好礼物。
校训,润物无声;学子,如沐春风。让圣殿的学术自由与学人齐飞,让圣贤的独立人格共学子一色。
作者简介:张起,成都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