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数据...
 
 
[信息库]     首页 >> 嘤鸣文苑 >> 正文
 
 
 
 
 
 
【成大系列老故事】成大记忆

  发布时间:2015年05月29日
  查看:
  来源:    作者:

2008年12月,成都大学即将迎来三十年华诞。4月的一天,在校新闻中心办公室,记者见到了参与成都大学初建的五位元老之一的李继华老师,有幸聆听了关于“成都大学”的建校动议、筹建事宜、校名选择、校址变迁、师资聚集、专业设置、首届学生、有偿分配等鲜为人知的故事。怀着近乎朝圣般的心情,记者探访了这一历史过程。

成都需要一个“成都大学”



成都大学是在打倒“四人帮”以后,国家百废待举、教育急需振兴的形势下,为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应运而生的一所地方大学。

    1978年初,成都地区国民经济开始恢复发展,急需大批高级人才,而成都在十年浩劫中也积压了大批无法上大学的社会青年。此时,国务院批准了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扩大招生问题的意见》,充分肯定了利用地方力量扩大招生,办高等教育事业的做法。时任四川省委第一书记的赵紫阳同志,提出在成都、重庆两市,各建一所大学,招生两千人,从省财政收入中拨专款作为建校基金。成都大学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了。

    省市领导同志对成都大学的创建给予了大力支持,积极筹划。根据省市决定,市委宣传部做了具体部署,决定由时任副部长的尤超同志负责筹建工作,并抽调石怀升(原市教育局副局长)、魏裕昌(原成都幼师副校长)、宋戴铭(原成都师范副校长)、楚承项(原锦江中学革委会副主任)、李继华(教育局干部)五同志组成五人筹备小组,另从市属教育系统抽调教务、行政、总务等方面干部十余人,开始了筚路蓝缕的筹建工作。1978年9月25日,一行十余人在黉门街成都市教师进修学校门卫室旁一间不足十平米的小房间内站着召开了第一次筹建工作会。至此,成都大学开始筹建。

一张桌子、两条凳子、一部电话、一个锅盔、一杯水


20131203112454n911c6qpvG_full.png


创业维艰,筹建工作十分艰巨,一切从零开始。筹备小组借用市教师进修班的一个不到十平方米的电话室作筹建办公室,办公室里只有一张长条桌(课桌),两条长木凳,一部电话,一只白炽灯泡垂在屋顶,就在这样的情形下,成大创业者开始了奔波。

    筹备建校号角一经吹响,同志们开始了不分白天黑夜的废寝忘食地工作。没有汽车,大家骑着自行车出去联系工作;没有食堂,中午大家买两个锅盔,烧一壶开水充饥,吃完锅盔,又开始谈工作。大家拼命地干,没有任何个人要求和奢望,只有一个信念??尽快搞好筹备工作,迎接新生入学。

    人马未到,粮草先行,要保证新生按时开学,后勤工作面临十分艰巨繁重的任务。市教育局大力支持,将黉门子小税巷的原教师进修学院搬迁至花圃路,并将它的原校址??黉门子小税巷交付成大使用。市教育局贷款购买了急需的设备和桌椅,用借来的一部“东风牌”三轮汽车,成大人开始了新校的布置工作。小税巷十分狭窄,只能容下两人并肩行走,车辆无法入内,从巷口到校门有两百余米距离,筹建组的十多名成员,不分男女老少,用肩扛,用手抬。当时年近半百的石怀升同志、魏裕昌同志和郝宏彬同志每次都不甘落后,汗流浃背地来回搬运,终于将几十张黑板、实验桌、办公桌,几百张课桌椅、几千本教科书搬进了教室。

    8亩地、14间教室、10间平房、加上16中的一个食堂、2间教室,成都大学就此开张。

几易校址 几易校名



成都大学一步一个脚印走来,她曾在风雨中拼搏,在艰苦创业中逐渐成长、壮大。关于校名的确定曾有很多故事。当时,有不少地方大学,比如,金陵大学(南京)、江汉大学(武汉),成都大学也曾经还有过其他命名的想法。

    成都大学曾在“蓉城大学、川师附院、成都大学”几个校名之间徘徊。因为当时成大师资不够,想借四川师范学院的实力办学,曾经有叫“川师附院”的想法;又因为在60年代,曾有个“成都大学”的名字(现在叫西南财经大学),加上成都市老领导肖菊人说:“还是‘成都大学’好”,于是最终定名“成都大学”。

    由于创建时间短,边建校边教学,设备简陋,教学点分布较散,师资不足,每年招收新生,原有条件难以保证教学顺利进行,急需选择一个新的稳定的校址。市委市政府领导在石怀升同志陪同下,分别到百花潭中学、百花潭公园、西乡路中学、八中(原师专旧址)进行考察,最后终于选定八中(荷花池)作为成大的校址。原八中迁至幸福路。



20131130213537n911yxbTEY_full.jpg


 

20131130213604n911AeqxJE_full.jpg



20131130213622n9115GVhfd_full.jpg

 

    黉门街?花圃路?荷花池,见证了成都大学的这段草创历史。


 
校友会活动 More+ 
学院校友动态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