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荏苒,转眼间成都大学已经步入而立之年。宣传部约我写写建校之初的事情,说是可以宣传学校艰苦创业的精神。这个任务有点重,我就说说建校之初的一些趣闻,讲几个小故事吧。
图片说明:黉门街老校门(1978年—1980年)
一、报到第一天
1979年初,我怀揣“派遣证”到新成立的成都大学报到。好容易在城南的一小巷中找到成大的校门,巷子又窄又长,正遇见一群搬东西的队伍。一壮汉打头,满头大汗地领着几个中青年,吭哧吭哧地扛着大件前行。好容易绕过他们,寻到了总务处办公室,小青瓦,白灰墙,花格旧窗,全无大学气派。我向一干部模样的女同志递上派遣证,她告诉我等主任来了再说。稍寻,主任来了,一看正是那扛大件的红脸汉。问分配我干什么工作,主任汗淋淋地笑着说:先跟我一起搬东西。
主任姓楚,成大第一任总务主任,1997年退休。
二、请成大同志走前面
1980年某天,全市高校卫生循环大检查。各校均派出车辆和人员,共同组成检查组,浩浩荡荡地到各校巡查。成大车少人不多,也派出了“东风”三轮车和相关人员参加检查组的工作。每到一校检查完毕,众兄弟学校的同志们都会体谅地建议:成大车慢,请先在前面走。于是,三轮“东风”潇洒前行,主任科长笑坐其中。
是年,成都大学的卫生工作名列全市高校前茅。
三、“车停何处?”
1981年冬,天很冷。
成大实验大楼基建工程已进入关键时刻,但因指标不够,建材跟不上,弄得大家心急火燎。我当时正负责木材和钢材两大材料的组织,心里更是充满焦灼与不安。
经过多方努力,地处郫县境内的某兄弟院校愿意支持一批木材指标。闻讯后急忙骑上除了铃铛不响通身都在响的自行车往郫县赶,却忘了时间。
当我穿过通城,冒着夜雾顺着田间小道汗脸闪烁地赶到时,对方早已下班休息了,好容易找到办事人老阮,办完事情,老阮送我出门,问我车停何处?看见我的坐骑后,他没说话,只是用力握住我的手。
之后,老阮多次支持过我的工作。那时候,一种被大家共同认同的工作态度,比十次沟兑更能沟通彼此的心。
四、修建操场
我手里至今还保留着一张照片,两个大龄青年正在走廊上画宣传画,两人都穿着工作服,这可是当时的时装。时间已是1982年,仿佛是春季。
图片说明:照片上的两位,一个是雪山,现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常务副主编,副编审;一个正是在下。
当时学校已经迁到荷花池,没有一个象样的操场,学校发出号召:全校师生员工共同努力,修建操场,为建设成大贡献力量。每天下午4:00以后,上自书记校长,下至师生员工,大家都主动地参加平整操场的义务劳动。花了不到两周的时间,就建成了一个崭新的操场,基本满足了教学和课外活动的需要。
像修操场这样的义务劳动,在当时是一种习以为常的事情,诸如大扫除,植树等。当时的副校长魏柏良同志一边弯腰拔杂草,一边与大家开玩笑的样子,今天回想起来,恍如昨天。(文/鉴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