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数据...
 
 
[信息库]     首页 >> 成大人物 >> 校友风采 >> 正文
 
 
 
 
 
 
人物专访:恩师与愿景成就了我的学术梦访成都大学校友韦兵

  发布时间:2015年05月05日
  查看:
  来源:    作者:

 

 

                                                 
  
编者按:韦兵,男,1969年生,成都大学中文系87级校友,现为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历史学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天文学史、文化史,对宋代的思想文化史有比较深入的研究,曾发表学术论文《五星聚天象与理学天命》(收录于中国宋史学会《宋史研究论集》第11集)。韦兵博士是我校夏中易老师学生,在川大就读博士时,因为其优秀的学术研究能力,和对川大学术氛围的向往,留校任教、研究。
 

    年近不惑的韦兵博士,虽然已经离开成都大学二十多年,可回忆起在成大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却依然是那样清晰。他说,现在回忆起来,学校的每一幢建筑,一草一木都笼罩在一片宁静幸福、静谧的光彩中,让人感觉非常的美好。在成都大学学习的几年时间,是韦兵博士生命中最重要的时光,老师教育的恩情,同学之间的友情,校园中弥漫着的人文氛围,让他终生难忘,也对他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忆恩师,难忘老先生


  回忆起自己的大学生活,韦兵博士很感慨自己有幸成为了一批非常优秀的老先生的学生,还表示如果有机会,他还想再次聆听先生们的教诲。这些先生不仅有非常渊博的学识,更有非常崇高的师德,让他从中受益匪浅。当时成都大学中文系任教的白敦仁教授、钟树梁教授、谢宇衡教授都曾经给他授过课,现在回想起这些博古通今的杰出学者,韦兵博士对他们的崇敬感谢之情溢于言表。在学术研究的路上,韦兵博士一直抱着严谨认真的态度,这和他当时在成大感受到老师对待学生的态度是密不可分的,甚至可以说他是秉承了这些老先生的学术品质。


   谢宇衡教授当时教授他们小说戏剧史,布置了一篇作业要同学们完成,韦兵博士清楚地记得,当他拿到老师批改后的作业非常的震撼。作业中几乎每一句话下都有划线,老师在上面做了许多批示,一一指出了其中的错别字、措辞不当的句子、材料整理不详尽之处,整篇作业老师的批示甚至多过了作业内容的本身。老师对学生作业这样严谨认真的批示,让韦兵博士体会到了老师对学生的关心,也从这样的一件事上,感受到这些学者身上严谨认真的巴蜀学风。


   尽管从成大毕业已经二十来年了,自己也成为了一个学者,做出了不少的学术成果,但是谈到白敦仁老先生时,韦兵博士的语气里依然充满了崇敬之情。著名的古典文学研究家白敦仁老先生,师从近世蜀中学者綦江庞石帚先生,并且秉承了庞先生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巴蜀学者百年来积淀的朴实学风。白先生学识渊博,学术造诣颇高,学术成果在今天都是很有分量的。


  “这些老师们对我的影响是终生性的,在他们身上我学习到了这样一种精神:无论是做人还是做学问都要戒骄戒躁、脚踏实地。做学问更要严谨、认真。”在谈到恩师们对他的影响时,韦兵博士这样说道。老先生们的学识修养,让他深深折服,在对先生们的崇拜中,他已经慢慢秉承了这些巴蜀学者的优良学风。

是良师,更是益友


  这些老先生算是成大中文系第一代老师,他们的学识人品无可争议,在学生中有很高的威望。如果说老先生们更多地充当了韦兵博士的精神导师,那第二代更加年轻的老师,则成为了他的良师益友。


  当时成大的规模还没有今天这么大,班上的学生人数少,一个班大概就只有二十来个学生,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上,老师都有更多的精力和学生进行交流。当我们询问当初师生之间的感情时,引起了韦兵博士愉快的回忆。当时他们的班主任谭青老师,一点架子都没有,经常和学生打成一片,师生之间的关系非常融洽。这样的融洽并不局限在几个师生之间,而是一种全班性的。他们当时经常和谭老师一起打篮球,在赛场上,大家不是师生而是队友和对手,师生们还共同去春游,一起将青春岁月留在山水之间。


  他们当时还常常借请教问题的名义到老师家去“蹭饭”,放学后三五个学生相邀到老师家去探讨问题,一不小心请教晚了就留下来吃饭。老师们也很乐意留学生吃饭,比如夏老师就很热心,学生来请教问题晚了就主动留他们吃饭。“来,喝酒,喝酒!”韦兵博士模仿着当年夏老师留学生吃饭时的语气,让我们不禁有些羡慕当年他们师生之间的情谊。在与老师们不分课上课下的交流里,他们不仅充分学到了老师上课时教授的专业知识,还在课下的交流中学到了更多的知识,甚至于在生活中的相互交流,比他们在课堂上学到的更多。


  老师们对学生的关心,并不局限在师生的关系之间,当学生离开学校后他们依然关心这些已经走向工作岗位的年轻人。韦兵博士从成大毕业后分配到青白江一所中学教历史,谭老师、夏老师还时常打电话去关心这位毕业生的工作、生活情况,尽管当时一个单位只有一部电话。


   梦想,力量的源泉


  “梦想”和“愿景”是在采访中,韦兵博士常常提到的两个词。他不断强调自己正是在这样强大力量的驱使中,一步一步达到今天的成就的。他从一个中学的历史老师到四川大学的博士再到四川大学的老师,这一个个身份的转变,无不是靠着梦想和愿景的力量实现的。

  韦兵博士从成大毕业之后就分配到了青白江一所中学,在这个相对远离主流城市的地方,担任着历史教员的工作。古语有云:“文史不分家”,凭借着扎实的中文功底,再加上在大学里参阅了很多历史方面的书籍,他把历史老师的角色扮演得很好。由于之前就对历史抱有浓厚的兴趣,再加上不断的给学生讲授历史,韦兵博士慢慢萌生了考取研究生的想法,准备潜心、专业地研究历史。


  成大的老师们非常鼓励他考研。由于当时成都大学在青白江有教学实验基地,老师们经常过来看望他,询问他考研准备情况,给他提供诸多帮助,借阅他大量的书籍,还提供一些备考资料供他参考。恩师们的鼓励,给他提供了很大的动力。


  考研的过程是艰难而孤独的,韦兵博士回想起当年备战考研的过程,至今历历在目。当时的他,负责初三和高三的历史课,工作任务是很重的,他担负着学生们的升学重任。白天上课加上晚自习要持续到晚上九点,而考研的复习只能在学生放学后回到寝室才开始,他从九点一直学习到凌晨一两点,第二天早上七点又要开始到学校上课了。这期间的困难可想而知,可是对于“学术之梦”,对于愿景的追求,让他可以克服这一切的困难,继续坚定地在考研的路上踽踽独行,并且最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他认为“愿景”即:由愿生景,心思力量可化的一种现实。无论你现在的处境和即将要面临的处境如何,一旦有了愿景,且你的愿景够强的话,愿景能够帮助你实现自己的梦想。心力足够强的话,它就能够实现梦想。

  在准备考研的过程中,韦兵博士并没有放松对自己的教学工作,他考上研究生那年,学生们的升学率并没有受到影响,这是他非常自豪的一点。能在时间那么紧的情况下备考,又不放松自己的教学工作,这样的对学生认真负责的“师德”,无疑是受到了成大恩师们的影响,正是他们当年身上这样的品质,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到了韦兵博士。
   

寄语母校


  对于成大的现状,韦兵博士认为,成大的办学规模和办学质量都在不断地取得新的进步,他对母校的期许是:“成大今后的发展能秉承其传统??能够适应社会进步发展,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也能够拥有超前意识,能够预见调整教育结构可能会带来的一些相关变化,争取在下一轮的教育改革当中占到先机,在教育发展上更进一步。”


  不仅是对母校,更是对现在众多的大学生,韦兵博士都希望学生能有更多的“问题意识”。在他的论文《问题隐含了时代的脉动》中提到了这样一个观点:要了解当今这个观念转型的时代。关注当代人的“问题意识”无疑是一个富于启发的视角。将这个观点放置在当今中国高校的环境当中,许多大学生都没有培养其自己的“独立思考精神”和“问题意识”,对于这一现象韦兵博士结合自身的教学经历说,在教学过程中,最怕的就是学生不发问,因为不发问就意味着学生没有认真深入地思考问题,尽管学生的观点可能缺乏严密性,但是只要提出了问题就代表了他在思考。他认为,现今的教育,特别是高校的教育尤其要注重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学生不能迷信教师和书本,要敢于质疑,敢于提出自己的观念就像他们当年在成大与老师之间的良性互动,教学相长。


  “本科生阶段的教育不仅教师要鼓励学生努力发问,学生自己也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问题意识,怀着大胆质疑,小心质疑的心态对待学习,这样才能在四年的系统化专业学习当中有所收获。”对于学生怎样改善这种困局时,他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创新性思想正是得之于“敢于怀疑”,西方的教育,它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精神和问题意识,这才是培养创造型人才的精华所在。因此,我们今后的教育应该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问题意识。


  在采访过程中,韦兵博士表示自己能走到今天,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他非常感谢老师和亲友对自己的鼓励和支持。在韦兵博士的身上我们看到了梦想和愿景的强大力量,从备战考研到后来的学术研究,这股力量一直支撑着他一路走来。“当我们问到他对人生的愿景是什么时,他的回答是:希望还能一直有梦想和愿景,朝着自己的目标不断努力,不断超越自己。


 

    记者手记:我们和韦兵博士约在了川大望江校区旁边的简阳会馆中进行的采访。初见韦兵博士,看起来他只是个很普通的中年人,待人很有亲和力,身上有浓重的文人气质,拥有谦逊有礼的气度。每当我问完一个问题,他都会真诚地说一句:“谢谢同学!”采访结束后,他仍然没有忘记说:“谢谢同学们!”作为一个研究史学的学者,在他的身上,我可以感受到中国知识分子那种独特的人文情怀。对于母校,他怀揣一颗感恩之心;对于学术工作,他秉持着兢兢业业、一丝不苟、脚踏实地的态度。从他的身上,我们学习到了很多东西,明白了愿景和梦想是人生的助力器,有了足够强烈的愿景,再加上亲人、朋友和老师们的支持鼓励,你定会实现人生的宏伟蓝图。学者之道,在于为师著学,要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学者,脚踏实地、兢兢业业是其必备的品质。做人亦该如此。(文/罗岚 谭皓月 图/谭皓月)


 
校友会活动 More+ 
学院校友动态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