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数据...
 
 
[信息库]     首页 >> 成大人物 >> 校友风采 >> 正文
 
 
 
 
 
 
【校友风采】张钦:从维和战士到大运会火炬手 她的青春满分精彩!

  发布时间:2023年07月02日
  查看:
  来源:新闻中心    作者:

2017级校友张钦担任成都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火炬手


7月2日,成都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火炬传递第六站回到主办城市成都进行,火炬传递仪式在四川大学举行。成都大学2012级广播电视学专业学子、现四川大学2021级硕士研究生、联合国维和部队的最高荣耀“和平荣誉勋章”获得者张钦担任第22棒火炬手,她高举象征青春之火的“蓉火”,跑过宁静美丽的校园,向全世界青年发出青春的邀约:“成都欢迎你



张钦的故事十足精彩!她曾作为中国第三批赴南苏丹(朱巴)维和步兵营战士远赴非洲执行维和任务,并荣获联合国维和部队的最高荣耀“和平荣誉勋章”、维和营“蓝盔勇士”嘉奖,被《人民日报》誉为“90后榜样”。2019年,载誉归来的她复学成大,2021年考研至四川大学。


她用热血坚毅和执着不屈的精神书写了自己精彩纷呈的青春故事。


去当兵  听从内心召唤



2012年9月,张钦考入成都大学广播电视学专业就读,辅导员王佳政老师记得,“那时的张钦很勤奋,在学院媒体中心做记者,还是学生会干事、舞蹈队员。”


但她心中一直有个炙热的军人梦。


小时候,张钦每当看到穿军装的人,她就一直盯着看,“看傻了,那身军装太帅了!长大后,我也要这么帅!”


张钦高中进入了家乡当地的少年军校,在那儿她学会了踢正步,叠“豆腐块”。军训阅兵时,看着教官手里拿着真枪,她都好想上去摸一摸,想当兵的种子在她心里越种越深。


大一暑假,张钦尝试在网上报名入伍,结果瘦弱的她体重不达标,体检这一关都过不了。她开始每天大吃大喝,到了大二暑假,她的体重长了足足十斤。她再次在网上报名应征入伍,这一年恰逢国家政策鼓励大学生参军,她终于拿到了入伍通知书,兴奋得连着几个晚上都睡不着。“我当时觉得梦想的种子发了芽,但我还不知道小芽要长成参天大树,还有很多路要走”。



2014年9月,张钦来到绿色军营。


第一次手枪据枪练习,不到一分钟她就坚持不下去了,整个人开始往后倒,可教练又不准我们把手放下来,“我感觉我的胳膊快断了”,痛得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教练看了这一幕 “讽刺”道:“连枪都拿不稳,来当什么兵!”


“既然来了,我就绝对不能认输”为了加强身体素质,张钦给自己“加练”,在胳膊和小腿绑上沙袋跑步,利用休息时间训练手部力量、腰腹力量,手上起了一层厚茧,身板也变得结实,终于,她可以把枪稳稳地端起来,还能在手腕上再挂一个水壶。


集训的日子,每天最少训练17个小时,睡觉不超过5个小时。为了提高训练成绩,士兵们经常在寒冷的夜晚在地上一趴就是几个小时。等到凌晨天空已经布满了星星,人们睡得正酣时,她们才拖着疲惫的身躯返回营房。


高强度的训练带来身体极度的疲累,夜晚睡觉时胳膊和腿痛得不能翻身,张钦感觉特别委屈,“经常偷偷躲在被窝里哭,甚至因为训练太苦,干脆想放弃算了”但挣扎过后她还是选择了坚持,“别人能做到的我也一定能做到,我还要做到更好


在枪支分解结合训练时,女生通常速度慢,手法笨重,张钦偏不服输,不断寻找节约时间的技巧,通过一遍又一遍反复练习,最后以36秒的速度取得了女兵第一名,自己摸索出来的方法也被大家广泛采用。


入伍第一年,她就当上班长。第二年在她就在中部战区比武中摘金夺银。


去维和  战乱中淬炼成钢


2016年9月,张钦主动请缨,成为中国第三批赴南苏丹(朱巴)维和步兵营女兵班战士,代表祖国远赴万里之外的非洲执行维和任务。那是的她已精通精度射击、应用射击、线头接续、攀登固定等多种军事技能,因为维和需要,她还学习并掌握了英语、阿拉伯语、日语等多国语言。


万里之遥的世界,战乱、疫病……危险如影随行,父母不放心,但她劝慰他们:“这个世界有很多地方并不和平,总要有人站出来。”


2017年7月,张钦到南苏丹工作的第八个月。一天上午,她正在执行武器禁区巡逻任务,任务是观察村庄附近的情况,驱逐村庄里携带武器的人,抓小偷,修护铁丝网,保护村民的安全。她们的装甲车队在东线村庄外的公路上行驶着,大家都紧握手中的枪,警惕地巡视着四面八方。突然,张钦看见前方有两个当地人肩膀上扛着枪大摇大摆地走着,车上的人也都立刻反应过来。那天翻译不在,整个组的人只有张钦的英语稍好一点,也就是说,她必须下车前去与那两个持枪的武装分子沟通。


车急速停下,装甲车上的高击手早已瞄准前方,维和人员迅速成战斗队形散开,张钦换上装了子弹的弹匣,怀着忐忑的心情向那两个武装分子走去,联合国警察在身后紧随着她。走到武装人员跟前,张钦镇定地告诉他们:“这里是武器禁区,你们不能携带武器,必须马上离开,否则我们就收缴你们的枪支!”但对方态度强硬,完全不听,还把枪从肩膀上拿下来枪口指向她们,拒绝交涉,也拒绝交出武器。


“看着他们的枪口,想起出国之前自己写的遗书,想起爸爸妈妈,想起自己为什么要来维和,心中思绪万千”张钦回忆说。


最后,经联合国警察向联合国机关反映,上级命令可以放行,但是张钦和战友必须尾随其后,确保他们完全离开维和人员的巡逻范围。


事后,每当张钦想起这一幕仍然觉得后怕,因为这是我第一次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危险就在眼前,冲突一触即发,也正因如此,当地的百姓,必须在维和部队的保护下才能过上正常的生活。


一天下午,工作交接完毕,张钦和战友乘车返回营区。火红的夕阳洒满大地,看上去一片宁静祥和。而当车开到某处大路上时,忽然看到一具当地人的尸体躺在路边。张钦和战友下车查看,他瘦到皮包骨的身体蜷缩着,身上有伤口,浑身是血。这时,天空突然下起瓢泼大雨,远处有两个人拿了一张草席跑过来。面对此情此景,张钦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眼泪……在动荡不安的国度,死亡仿佛也成为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而我能够出生在一个和平安定的国家,是多么的幸运啊


2017年中秋,她被联合国驻南苏丹特派团授予和平荣誉勋章,张钦的事迹刷屏网络,《人民日报》2018年1月8日微信推文《请回答,90后》中将张钦列为90后榜样。


和当地孩子们在一起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想去维和?”张钦回答,“我一直在思考军人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因此我渴望去战乱的地方经历一番,希望自己作为一名军人,能真正派上用场。而经历过后,我终于明白,军人的意义不是为了打仗,而是不断地刻苦训练,保持强大的战斗力,时刻做好打仗的准备!只有我们每一名军人强大了,我们的军队才能所向披靡,我们的人民才能不被欺侮,我们的祖国才能和平安定!”


“人生不在于得到了什么,而在于经历了什么”风雨兼程一路,张钦对世事有了更深的感悟,她说:“感激在我的青春里,走过维和这条路,让我找到了军人存在的意义,成为了一名真正的军人。也正是这条路,让我懂得热爱,热爱我的祖国,热爱我的生活;让我学会珍惜,珍惜我的生命,珍惜我的人生。”


去攀登  让青春熠熠闪光


2019年9月,张钦载誉复学,成为2017级广播电视专业大三学生。她为自己定下考取研究生的志向,2021年4月,她通过士兵计划专项,考取了四川大学研究生。


再次回到静谧的校园,图书馆、食堂、宿舍三点一线的日常生活,都让她感到十分的充实、踏实。在日复一日的坚持中,张钦也感受到了自己在学习上的进步和在心态上的变化,更加明确了自己对于未来的规划——继续攻读博士研究生。


2021年6月大学毕业时在成大校园拍摄的毕业照


回忆成都大学,张钦内心涌动万千情愫,从2012年进入成大,到2021年从成大毕业,在与成大九年的羁绊中,成大早已成为张钦心中特别的存在,那段记忆是温暖的金色。她说,在成大,感受到了来自校领导、校团委、校武装部、学院各个方面的温暖关爱和热心帮助,尤其要感谢自己所在的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的老师们,张蓉老师、谭筱玲老师、李建峰老师、陆烨老师、王佳政老师、杨寒老师、郭岚老师、戴骋老师……在自己复学返校,历经人生‘转场’,面临身心、学业的重重困难时,是他们和同学们给予的莫大鼓励,帮助她克服难关顺利完成学业。“在成大,我不仅实现了个体的蜕变与成长,更感受到了家一般的温暖,也是在成大的托举下,我才能够顺利进入川大继续深造,实现新的攀登”。


在川大的学习生活瞬间


虽然毕业离开,但母校和张钦的双向奔赴还在持续。她常常回到熟悉的成大校园,也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想起母校的角角落落,想起这座园子这里的人。看着学校发展变化,张钦感到欣喜,“祝愿我的母校成大薪火永相传,桃李满天下。希望学弟学妹们把握青春,把握时代,好好学习,前程可期。”


作为大运会火炬手,张钦热忱推荐成都,她说,“成都自古便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自战国时期就被称为“天府之国”,希望来自全世界的客人能在这次与成都的相遇中,将这里的历史文化遗迹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行程清单,在金沙遗址博物馆、都江堰、武侯祠、杜甫草堂、四川省剧院、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望丛祠行走,听时间的回响,历史的跫音,观传统技艺,感受中华文化的风采与魅力。希望大家在成大在大运村,感受成大人的奋进与拼搏,品尝成都美食,感受蓉城人间烟火味道。


 
校友会活动 More+ 
学院校友动态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