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强:北京大学博士、博士后,香港科技大学访问学者,成都大学特聘副研究员。
专注中药 小小天地大文章
6教410,这是一间不算宽敞的实验室,房间从窗户透进素洁的光亮,打在实验的器材上,泛出一阵晶莹。房间里,一个精密的提取器,一阵水流在管子里嘟嘟的冒着泡输送着。靠门的书桌上两台电脑开着,屏幕上一个是全英文的学术论文,一个是待填写的实验数据表,他站在架子背后,摆弄着那些瓶瓶罐罐。见我来,马上停下手里的工作,满脸笑意的介绍起自己的“家什”,这些是他每日工作的必备。
他从事的是叫做中药药效物质基础、活性先导化合物发现的研究。这是什么?“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是中医药基础研究与新药研发的关键。通俗的来说,开发一种中药创新药物首先应从中药中寻找发挥治疗作用的物质,或者发现先导化合物再加以改造……”他耐心的向我介绍起这个让我“发怵”的课题。
“大自然中存在着许多对健康有益的天然药物,如生活中常见的青蒿、人参等等,这些药材均含有成千上万种次生代谢产物,数量超出人们的想象。但可以确信的是,某些次生代谢产物对疾病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所以需要我们提取、分离纯化其中的活性成分,制成现代制剂,以更好为临床服务。例如,从青蒿中提取开发到有抗疟作用的青蒿素,从人参中提取到有提高免疫力、抗肿瘤作用的人参皂苷、水飞蓟中具有保肝作用的水飞蓟素……青蒿素、人参皂苷、水飞蓟素就是这些天然药物中的活性成分。这些具有生理活性,能用分子式和结构式表示,并具有一定熔点、沸点、旋光度、溶解度等理化常数的单体化合物就是天然药物中的有效成分,又称活性成分。
先导化合物的活性筛选、优化是一项精细且重复性极高的工作。付强要做的工作则是从天然药物中提取、分离活性成分,并进行结构鉴定,通过细胞试验评价化合物活性的强弱,进而在动物身上试验,验证活性成分的效用,这便是中药的物质基础的发现。先导化合物便是一根“引线”,在现代科学条件下,人们可以通过结构修饰来增强生物活性或改进有关的性能,通过分子改造,最终从传统药物中开发创新出新药,以真正运用于临床,造福广大群众。
我突然领悟了:“这不正是屠呦呦团队抗疟药青蒿素的发现提取的过程吗?!
“对,就是这样”,他肯定到。“只不过我的研究做的仅是‘上游’,真正的制剂、临床、后面还有更多的工作。”中国传统医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也是献给人类最宝贵的礼物,古有神农尝百草,后有扁鹊“望、闻、问、切”的个体化诊疗方法,《黄帝内经》等中医古籍都是千年来的经验性总结。在今天,有关西医孰优孰劣的争论已被证明是个伪命题,中西医药各有所长,二者有机结合,优势互补,具有更大的开发潜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这具有无以伦比的吸引力。
负笈北上 积累深入亦创新
2000年,18岁的付强考入成都中医药大学,学习药物制剂学专业。这个专业主要是研究药物配制理论、生产技术以及质量控制合理利用等。“简单的说,就是一门‘制药’的科学,他介绍说,通常这个专业的学生本科毕业后就业方向基本有这四种:做医药代表(俗称,销售)、企业质检、生产车间、或者是继续深造考研。大三时,他便暗下决心考研,并从化学层面的制剂向天然药物研究转向。“药物制剂基本处于药物研究的下游了,而从天然药物中去发现中药药效物质、发现活性先导物,相当于是从‘链条’的终端到回到上游去,这是一个追本溯源的过程。”
热爱文体,还是一把钢琴好手的他退掉了所有的学生社团活动,一心考研,甚至读研、读博、博士后研究,这一“持久战”的学习都被列入计划。他说“学习,尤其是医学的学习是一个上梯步的过程,拾级而上,前方总有种令人入迷的魅力。”2004年,付强顺利入读解放军全军中药研究所,开始从基础学习向学术研究的层次升级。2007年,他以考取了北京大学药学院博士研究生,师从国内药学领域的权威屠鹏飞教授。北京大学药学院正是培养出华人药理学家与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的地方。博士毕业后,付强继续北大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学习生涯“一气呵成”。
读博期间,付强参与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大项目,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2010版“威灵仙”质量标准修订工作。一年的时间里,他从市场上搜集了上百种流通的样本,进行数据筛选,研究成果被收载为法定标准。在这期间,他同时还参与了抗肿瘤药刘寄奴的化学成分及活性评价研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Jouranl of Natural Products,Tetrahedron等国际重要学术期刊。
2010年赴香港科技大学生命科学系,以访问学者身份继续从事中药药效物质作用机理的研究。作为化学分析主要负责人,参与了香港卫生署“香港中药材质量标准”第四期及第五期的研究工作。博士后研究期间,主要参与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基于微血管病变性疾病的营卫“由络以通、交会生化”研究,负责其子课题“通络药物的药物物质和作用机制”的研究工作,阐明了通络药物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的物质基础。期间,付强博士作为研究团队主要成员的项目还获得了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等荣誉。
“参加国际国内的高层次学术会议,到国内外短期访问学者、参与一些‘上档次’的项目,不仅可以更加明确自己的研究方向,也能开阔自己的眼界。”多年求学路,他辗转、安守,再回首,所有风景灿若星辰流光,越加明媚闪亮。
情牵成大 无限风光凭栏望
在这间实验室里,我们相对而坐。因为是一个道地的四川“土著”,又加上是自己的专业,因此他的语速很快,我头脑不得不在我“百度”做功课时的理解和他的讲述中不停转换,并不停在本子上记记写写。每到这时,他一边慢下来,一边把那些颇为“绕口”的论文题目发到我手机上。他总是笑着,眼睛里一种童真。
“为什么选择成大?”我单刀直入的问。“因为我本身是成都人,我很喜欢这座城市也乐于在这里生活。成大这两年的发展变化很大,尤其是科研这一块,全校上下很重视,学术发展氛围浓,对于我们年轻的科研者也是一种机遇。”去年8月,他的“基于抑制血管新生研究威灵仙开痹通路的物质基础与机制”的获得国家自科基金青年项目立项。这个研究是要从中药威灵仙中提取活性成分以类风湿性关节炎,他解释到,“两个关节连接处的滑膜如果发炎产生病变,那么会长出新的血管并形成一个无度增生的血管翳,加重关节的破坏。而这个研究就是要研究中药威灵仙中能对血管新生产生抑制作用的活性成分,并阐明其作用机制。”一直以来,他始终专注有关威灵仙的研究。
“做实验、看文献、写论文……”当我发问:他的一天是怎么安排的?他几乎没有思考的列了他的“开门三件事”:“随时随地看论文,心无旁骛看文献,一天到晚做实验”他这样描述。“必须要广泛阅读相关学科的文献、专著,从中吸收新的研究方法和思想,必须要紧跟新的研究趋势,把握新的发展方向,不然人就‘空’了。”他这样形容自己的近乎“焦渴”的阅读状态。“做我们这个方向的研究,必须如此,不然一个研究物类,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其它研究者已经在做,已经做出来了,而自我真空中再去‘炒冷饭’等于是做无用功。”打打球,运动运动,这便是他的解压方式。现在他一心扑在自己的研究里,每天跟实验室为伴。“这是我的工作,也是我坚定要一直为之努力的东西。从天然药物中发现不曾发现的,这是艰难的挑战,但找出一种新的实验方法,那种成就感和自我肯定感就像拨云见日后的晴天,那种幸福……”他说着,身子微微后仰,脸上满是阳光。
现在,在学院的支持下,他的研究团队雏形初显,他和拍档,学院的另一位老师带着研究生和本科生20多人一起“周旋”在这方小小的天地里,做着一直以来热衷的研究,带着自己的学生团队。“这批学生本科生、研究生都有,我希望他们在基础学习和实践操作中渐渐培养科研的兴趣和做学问的方法,有了这样一个人才梯队,对于团队、自己都是极为有益的。”
“做科研最重要的品质是什么?”“专注,纯粹一点”他毫不犹豫地说,“做科研和读书也是一样。其实北大和成大学生之间差距不大,没有科学证明北大的学生就比其它学校的学生智商高多少,关键在于有没有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努力是另外一件事情。一个人有兴趣的话,就会努力去做一件事情。未来脱颖而出的还是靠努力和态度。天赋和努力是两码事,态度不一样,体现出来的精神就不一样。我发现现在的大学生身上有一种实用和功利的气息,其实读书和做科研最可贵的就是扎实踏实、心无旁骛。”
“如果有一天,您是可以自由安排的,没有其他事情的纷扰,您最想做什么?”“到我的实验室来,看论文,做研究……”他几乎是没有一秒钟的考虑如此回到。如果给自己一个五年规划,您最想做什么?他依旧没有意外的给出了这样的回答到:做好研究,经营好家庭。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载”。正如《送东阳马生序》这句所言,付强将其在求学治学岁月的风雨洗礼中的感受逐渐萃取升华,并成为他人生与治学的体悟。
“专注在中药研究领域,不问其他。”这仿佛是他当下生活的最好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