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数据...
 
 
[信息库]     首页 >> 成大人物 >> 师者风范 >> 正文
 
 
 
 
 
 
张娟:31岁后的“开挂”人生

  发布时间:2017年09月12日
  查看:
  来源:    作者:

《回家过年》获奖现场


2016年12月22日,她和搭档罗世玉老师领衔创作的动画短片《回家过年》获得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教育部高等学校动画、数字媒体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动画短片创作大赛一等奖,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出了张娟和罗世玉两位老师上台领奖和接受采访的画面,并展示了《回家过年》的作品截图。


因为这次获奖,让我们有了走近她的理由,才发现这样一个励志的人生。她是成大动画系主任张娟,一个奔波在动画幕后的人,也是一个用“温度”温暖世界的人。



31岁 动画人正式“上线”


在四川大学中文系待了七年,最终却步入动画行业,张娟以前中文系的同学百思不得其解,问她,“你会画画吗?”“不会。”“那你会做特效吗?”“不会。”“写剧本是不是就跟写散文一样啊?”“不是。”“那你在动画系干什么?”在很多人看来,女性30岁是磨尽拼劲的转折,而对她来说,31岁才是她动画人生的开始,她用七年的拼搏,赢得了在动画领域的一席之地。


张娟老师原是成都教育学院的老师,经过几次学校合并后成为成都大学美术学院办公室的一名行政人员。2009年的年底,由于学院动画专业的发展扩容,她转岗到了教师行列,成为动画系的一名教师。行政人员转专业老师岗是有难度的,这意味着要开展教学并从事科研工作,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她没有退缩,开始系统性地学习动画理论,研究动画产业。由于起步太晚,别人花一天的时间,她就要花两三天的时间,整天泡在书海里啃着一本又一本的动画专业书籍,记了厚厚几本笔记。


2010年3月,在学校的支持下,她在北京电影学院开启了半年的封闭式编剧“魔鬼训练”。这半年,她每天只做5件事---疯狂上课、苦写剧本、吃饭、睡觉和家人匆匆地通电话。她回忆起那段时光时说当时“如饥似渴地学习,高考都没这么努力过”。整段时间像是被无缝连接似的,由不得她喘口气。也正因为这样,她跨界后很快地适应了动画编剧这个角色。


渐渐地,因为她的专业和敬业,她开始收到越来越多的业界好评,也接触到越来越多的动画剧本项目。2012年3月,张娟作为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到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做访问学者,在访学的一年时间里,让她更加开阔了眼界,也有了更好的专业平台,真正进入到动画行业里。她多次提到特别感谢她的导师??北京电影学院副校长孙立军教授和把她领上动画道路的知名动画专家孙哲教授。两位老师给她提供了极好的专业指引和实践机会,让她真真正正入了门,实实在在进入到这个行业中去。从参与剧本创作到独立创作,从参与项目到成为项目主研人,一路走来,一路花开。她说,“只要想,什么时候起步都不算晚。”



哪是彪悍的人生 只不过更努力罢了


打入“二次元”后,她的实力也受到了各个合作方的倾心“点赞”。《草莓乐园》、《老小阿凡提》等多部参与编剧的动画片被播出后,她受聘为2015年意大利米兰世博会中国政府馆主影片《团圆》的编剧。2016年10月,中影集团再次找到了她,聘请她担任2017年阿斯塔纳世博会中国政府馆影片《追日》的编剧。两年一届的世博会是国字号展会,代表中国出征,而连续两届影片都任用同一个编剧,这无疑是对编剧张娟最大的肯定。然而,中影集团的这个决定在当时也是有争议的,作为中国最大最权威的电影公司, “中影”旗下就有很多更专业经验更丰富的编剧团队,放着北京的“自己人”不用,外聘一个成都的编剧,着实让人费解。其实,对张娟的聘请实至名归,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因为2017年世博会中国馆的影片由两大“巨鳄”--“中影”和央视竞标,“中影”在这场“擂台战”中取得头筹,而在其中助“中影”一臂之力的正是张娟的剧本。中国馆影片编剧的重任就自然而然落到了她的头上。后来,剧本修改过程中,张娟更是用严谨的态度、良好的创意和专业的写作赢得了大家的信任和赞许。


事实上,剧本进入修改期时,恰逢张娟在台湾铭传大学访学。“我对台湾的记忆深刻而又模糊。”在铭传大学士林校区的高楼里,大家住在8楼,在3楼上课、4楼上机、5楼讨论。每天,她和同事们就穿梭游走在各个楼层之间。白天上课、讨论,晚上就回宿舍写剧本,几乎每天都是凌晨两三点才睡,很少踏出那栋楼。当时除了世博会剧本的高频率修改,她还要同时参与另外一个动画电影项目《疯了桂宝2》的剧本创作。其中,世博会的剧本主题是“绿色丝路 ? 未来能源”,能源对她而言完全是一个陌生的领域。辛辛苦苦写出来的剧本一次一次被打回来又提出了新的修改意见,张娟还记得其中有一稿被国家能源局驳回,专家们提到:剧本中涉及到的新能源都是现在即将研发成功的,不能代表国家对未来新能源世界的展望。第二次上交的剧本又被环保部门提出异议,每一次提交都会出现新的问题。从故事架构到人物设置再到国家相关部门各个环节的审议,不知不觉就已经修改了十六稿。靠着海量资料查阅和项目组专家们的悉心指导,张娟说收获了许多,也成长了许多。在从台湾回成都的前一天,制片人发来通知,剧本终于顺利通过了,张娟始终悬着的心终于安放下来了,整个人如释重负。



温暖的人 做有温度的作品


生活中的张娟老师如同她的作品一样温暖。“细心的张娟老师像母亲一样照顾我。”搭档罗世玉老师说,“在做片子时,怕我中暑,她找来各种解暑的药和清凉饮品,还捣腾来了一个电风扇;怕我们做片子太辛苦,找来各种秘方给我们大补特补;为了让我安心做片子,她包了一切对外事务,包括申报、答辩、申请场地、协调经费等等,隔绝了外界对我的干扰。我记忆最深刻的一句话就是:‘你只需要做片子就好了,其他的,我来!’”甚至她还会悉心的为她准备一场暖心的生日会。


动画是一个团队的事,彼此互补,弥合,才能诞生一部好的作品。就像最后《回家过年》里的温馨和感动也源自于温暖的编剧兼制片人张娟、优秀的导演罗世玉和学生团队给力的配合。有“温度”的人,才会做出有“温度”的作品。


“我还清楚地记得6年前学院领导们对我的鼓励:你是学中文的,但你在动画系工作,你要争取跨学科,做文学界的动画家,还要做动画界的文学家。”回首往昔,与其说张娟的经历是“开挂”,不如说每一步都走得很踏实。“我希望自己能成为学生的榜样,门外汉我都能做到,你们还有什么做不到的?”


七年时间,从讲师到教授;从专业技术等级七级低职高聘到四级;从不懂科研到主持一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四项省厅级课题;从不会写论文到在CSSCI期刊和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近20篇学术论文,她一路破格晋升到担任动画系系主任,她用亲身经历演绎了一段不用解释的“彪悍”人生。


采访后记:小时候,总有那么一部动画片让我们追得茶不思饭不想,就算学习再紧张,也要和妈妈斗智斗勇,争取看电视的机会。只要看上一集,心中就无比满足。如今大头儿子、图图都还在读幼儿园,我们却已经长大。长大后,很少再有动画能让我们感动了,可那些老动画却仍然让人无比怀念,承载着我们童年的回忆。而走进背后的人们,才知道真实的人生比动画更充满奇趣。

 
校友会活动 More+ 
学院校友动态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