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永刚,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副教授,东北林业大学硕士。中共党员。他从教13年先后承担13门课程相关教学工作,校院两级教学督导专家,主持省厅级教改项目3项,发表教改论文10余篇,参加学院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多次获一等奖。公开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20篇、独著4篇、SCI收录12篇、EI收录13篇、中文核心6篇;出版教材2部。发明专利27项,其中,10项已授权、17项已公开、17项第一发明人、2项独立发明。授权软件著作权10项。省部级成果鉴定2项。获省级科学技术二等奖2项。主持、参与完成国家、省部、厅局级纵向科研项目及地方横向服务项目50余项,科研经费300余万元。近4年指导学生参加国家、省、校各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训计划项目26项;指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科创项目获奖9项。其中,国家级三等奖1项,省级一等奖1项,省级三等级5项,校级三等奖2项;指导学生获校级优秀毕业论文一等奖2项;指导学生发表论文、申请授权发明专利、软件著作权等20余项。
精神源远传承
曾永刚出生在农村,父亲经营着一家裁缝店,他父亲不仅自己接活经营,撑起一家人生活开销,先后还带了一批又一批的徒弟。“扣子位置要画精准,划线的线条粗细要保持稳定……父亲工作时一丝不苟,对徒弟的要求非常严谨,这就是工匠精神的在乡土最朴素的表达;工作之余,父亲和徒弟是朋友,经常交流家长里短,多年来,徒弟们都是在我家吃饭的”。父亲对裁缝的敬畏和对徒弟的关爱深刻地影响着曾永刚,以至于影响他对工作的敬业和学生的热爱。在求学生涯中,曾永刚刻苦念书,求学上进。在学业上劈波斩浪,成了家乡人的骄傲。
曾永刚本硕先后毕业于东北林业大学环境科学专业。他师从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清华大学博士后、美国斯坦福大学高级访问学者高大文,“导师的一言一行对我的影响非常大,特别是做学问的态度和孜孜以求的精神让我受益匪浅。” “有一次做科研,一个数据始终不达标,高老师反复测验了上百次。”曾永刚说,“我的导师也同我们讲述他的导师,我从高老师身上学到的东西要传授给我的学生。”曾永刚回忆着求学时期,导师对自己的要求。做研究一定要严谨、务实。高大文老师一生都在踏实做实事。沉到项目中去,沉到一线中去。“同样,我现在也是如此要求我的学生,做科研一定要严谨,做项目所得的数据一定要经得起考证,切记不能因为所得的数据不对就进行篡改,即便是失败的研究也能从中有所收获。”
2010年打算在专业上更进一步,赴德进修一年,2018年到欧洲荷兰南方科技应用大学做高级访问学者。工匠精神需要传承,精神饱含做人的哲学和态度,那就是精益求精、孜孜以求。我们的一生都在向前辈的优秀方面学习,学到最后,终其所以的是那闪耀的品性。
坚持、吃苦和务实
“从伟大的人身上去总结,他们身上一定有三个伟大的点,坚持、吃苦和务实。”曾永刚说,“词汇很朴实,但非常有用。大多时候,我们对这些词汇只是当作口号来宣扬,似乎已然忘了其深意。这些词似是青铜器,满眼望去尽是沥青沧桑,但细细斟酌,剑有鞘锋、觚形隽秀,却显得很有生命力。”
无论是求学之路,还是科研道路,要取得成功都不可能一蹴而就,注定是一条漫长之路。既要与时光相伴相随,珍惜光影;又与时光抗衡,在缝隙里抢抓机会。“一个项目可能要做一年两年,甚至更久。在实验室经常一泡就是一整天。“前年夏天我们去广汉科研,两个月走访了2000多家企业进行检测。在广汉钢铁厂时,四处喷溅的铁花,污水处理区内充满了含重金属,酸碱物质的有害工业污水,平均工作12小时,没有人叫苦叫累,大家都知道坚守的意义,相互鼓励,全部都坚持下来了。”曾永刚感慨。
2013年10月,曾永刚带领学生们去康定做项目,“为了实现进行饮用水源地区划,一路上山高路斜,很多地方湿滑,我们租用的是一辆比较老旧的越野车,在越过二郎山的一个岔口时,差点从山上掉下去,现在想来都心有余悸。那时候无论是野外搞项目,熬夜搞研究,还是枯燥的实验室,同学们都坚持下来了。”一定要能吃苦,不仅仅是吃身体上的苦,还敢于吃心理层面的苦,锻炼心智,要有抗压能力。“年轻人要主动去吃苦”,锻炼自己的心理承受力在面对挫折时不断地强大内心。
“现在做的任何一件看似无意义的事情,将来都会派上大用场。”曾永刚对学生们说。他想到自己大学时去做兼职推草坪,赚了几百块钱。他拿着这钱给自己报了个电脑班。二十年前,电脑显示屏都还没有丢弃后背大大的“龟壳”时,曾永刚甚至不知道电脑可以做什么,但他去学了。后来他的绘图绘表能力,就比同学强了很多。如今,似乎大家做任何一件事情前,都从利益既得观来思考,这件事值得做吗?这是不好的。“要主动去做事,而不是考量去做事”。曾永刚把这叫做务实。
成长无止境
荣誉榜身,是鼓励也是鞭策。2011年他荣获“黑龙江省高校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应用木材腐朽菌——白腐真菌降解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基础研究”荣获“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曾永刚表示这些荣誉更多的是鞭策,要求自己要在科研道路上笃定前行,一直向前走。
回想这些年,曾永刚用‘忙’来总结。前些年忙教学,“我一天要上七八节课”,慢性扁桃炎和关节炎,就是那会落下的毛病。“我喜欢站着上课,这样更有激情,更好地和学生互动。可站下一天的课来,脚后跟痛的不想落地了。”后来,他忙科研和教学,一直在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力争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知识,在实践中深化知识。曾永刚说“忙起来是好事,多给自己压力,主动找事去做”。突然间闲下来会觉得很空虚,很不踏实。这些年,曾永刚已经把忙当成了习惯。忙要忙得高效,他每次来学校都会提前安排好时间表,把该完成的事儿一项一项的完成。
曾永刚说有两次学习的机会对自己成长特别有帮助。一是读书期间,由于在研究生公招考试中获得第一名,被老师选中到清华大学做研究。能够在清华那样全国顶尖的平台中学习,是非常宝贵的机会。在最顶尖的平台,与最权威的专家近距离接触,同做研究是一件很荣耀,也是一件倍感压力的事,曾永刚在这一年收获了很多。“自此之后,我的研究论文水平也上升了一个平台。”二是2010年获得成都大学公派两名老师赴德国进修一年的机会。“成大特别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鼓励进行国际学术合作与交流。如果说在清华是我学术上的更进一步。那赴德进修坚定了我的科研方向。”从前更多的关注学术方面的研究,工作后的进修,让曾永刚把重点放在了服务于地方,在地方上体现科研的价值。慢慢征程,一次又一次的成长、受挫,转变和成长。
从求学到工作,再到取得成果。曾永刚从未停下脚步。即便是现在,他也常说“还年轻,要一直前进。”
亦师亦友共成长
曾永刚的课堂一直以学生为中心,创新教学方式,想方设法让学生听懂学会,促进学生稳步成长。沉到实践中去,沉到一线中去,理论结合实际,科研实践反哺课堂教学。“一次上课时,突然嗓子哑了,几乎说不出话来。”曾永刚患有扁桃体慢性炎、关节炎,但是全神贯注地授课让他完全顾不得病情,迅速调整状态维持课堂。他认为老师是学生与社会的桥梁,老师把社会现实当下的行业现状带给学生,充实学生,教给他们社会所需的知识理论,为开启新的发展空间做准备。“教学相长,相得益彰”。曾永刚认为可学生相处也让自己成长不少。
曾永刚注重对学生课外科创、开放性实验、社会实践等的指导。 “一定要去做真实践,而不是纸上的假项目,这才是社会公司真正需要的人才。”他还给学生提出了三点建议。认真准备,抓住机遇。老师有项目时,大家要勇于参与,在项目实践中能学习到很多书本上没有的东西。另外需要做好准备,只有当你足够出色时,老师才会看到你,机会才会落到你的头上。敢于创新突破成规。做科研需要创新,但创新需要建立在足够硬的专业知识基础上。创新不等于空想。施于应用,落脚服务。科研最终的目的是服务地方,服务人民,任何时候做科研都要落脚到应用上。
“学生真正学到东西,学有所成,是我最大的成就感”。曾永刚的语气轻快了起来,嘴角微微上扬,这一定是他的骄傲。学生取得的研究成果和发明专利,曾永刚的喜悦溢于言表。 “创业成功的优秀学生朱振东和张毅,教师节还给我发来了祝福”。亦师亦友,时至今日他们还经常联系。“李龙、张婷婷考上了哈工大的研究生,还有几位同学在专业路上行稳致远,取得了一些成绩。” 谈到优秀学生,他如数家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