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了解是“谁薅了大熊猫的毛”吗?想学习“真假‘蜂鸟’辨识”的方法吗?想感受一下“养一窝螳螂是什么体验”吗?
从2020年9月到2022年9月,经过两年的精心打磨,《成都自然笔记》在成都博物爱好者的共同努力下即将出版。
《成都自然笔记》由沈尤校友主编,由四川省青少年文联博物专业委员会出品,将多位博物爱好者观察自然的笔记集纳成书,是成都首本自然笔记书籍,也是一把打开成都博物宝库的“金钥匙”。
从小学生到博物专家
作者群体广泛 阐释视角多样
“2020年5月,四川省青少年文联博物专业委员会成立了,从此开始了普及博物学知识,践行博物活动,助力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工作,《成都自然笔记》是这两年工作的阶段性的成果。”沈尤说到,《成都自然笔记》不是由一个人写著的,而是集多位博物爱好者对大自然所见所感的笔记而成。“《成都自然笔记》是一群喜欢自然的博物爱好者共同撰写的,其中既有小学生,也有植物学家、鸟类专家,更多的是博物专委会的会员。”
作者群体的多样性决定了内容的多样性,尤其是青少年群体的加入,更让《成都自然笔记》一书的视角丰富起来。“这本书的亮点之一是有一部分青少年观察自然的笔记,其中几篇的作者都是小学生。”在沈尤看来,青少年群体的加入让大家看到了大自然更多的可能性。“比如有一位小学生看见白鹭展翅飞于天空,他说白鹭就像一只飞行的长颈鹿,非常有意思。与成年人的观察、表达方式不同,青少年表达情感的方式是直接的,观察自然的角度则是极富想象力的,他们的加入给《成都自然笔记》注入了强大的活力。”
文化与生态交织
文字、绘画记录成都博物世界
“当观鸟、赏花、寻虫、听风、看山、问水等诸多基于爱好的自然类活动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和参与,自然爱好就具有了文化性。”《成都自然笔记》一书,不仅有文字记录,更有作者手绘的图画,全方面记录成都的自然生态和博物世界。“近些年来,生态、博物爱好者越来越多,他们都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和方式在观察自然,然后将所见所感通过文字或是图画记录下来,这些文字和图画,就是自然观察笔记。”
“博物之魅力在于一个‘博’字,所以这本书我们强调其文化性。在这些笔记中,几乎没有纯粹的生物描写,基本上都是与文化挂钩的。”沈尤强调,《成都自然笔记》的终极目标就是要让读者在阅读时,不仅要对大自然中的生物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在亲近自然的同时还可以感受、学习广博的博物文化。“成都是一片生态与博物文化的热土:无论个人爱好,还是行业行为;无论是自发的野生动植物观赏,还是带有群体性质的自然教育、研学旅行等,都在蓬勃发展。”
保护生物多样性
首先要培养兴趣
成都作为公园城市,具有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成都市现有维管束植物3门233科1412属4459种,占全国维管束植物总种数14.32%;成都市现有记录野生鸟类共19目63科222属530种,占全国鸟类总数的32.7%;成都市现记录昆虫33目329科6334种……
在沈尤看来,激发起更多人对大自然的兴趣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一条有效途径。“从逻辑上来讲,只有当你真的喜欢了,你才会心甘情愿地去保护,由喜爱而激发出的保护欲是深刻且持久的。”沈尤说,“希望《成都自然笔记》可以让更多的人开始留意、喜欢身边的自然世界,自觉自愿地保护生物多样性。”
沈尤表示,《成都自然笔记》既是近两年成都博物爱好者们观察自然、记录自然的阶段性成果,同时也是一个工具书,为大家提供了观察自然的方法论。“《成都自然笔记》这本书主要讲的是植物、鸟类和昆虫,但自然界广阔无垠,还有很多值得去观察的事物。所以《成都自然笔记》只是一个开篇,以后我们会将这个系列常态化地做下去。”
校友简介:
沈尤,成都大学98级中文系校友 ,IUCN世界保护地委员会(WCPA)委员、成都观鸟会理事长、四川旅游学院生态旅游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