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数据...
 
 
[信息库]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校友风采】龙亦:两年零一个月,数百次到访!用年轻的心感知百年老茶馆

双流融媒体平台“云上双流”对校友龙亦与老茶馆故事进行专题报道

  发布时间:2023年08月22日
  查看:
  来源:    作者:


编者按:

龙亦,成都大学2023届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校友,摄影创作者,摄影作品有《以成大图书馆为中心》《蜀都大道道蜀都》《一枪烟杆任平生》等。

双流彭镇观音阁老茶馆的故事说不尽道不完,吸引龙亦无数次到访,慢慢也成为故事里的人。2023

年7月上旬,经母校老师引荐,双流融媒体团队关注到龙亦摄影作品,并对他进行了关于“老茶馆系列”的专访,通过平面媒体和新媒体等多家平台深度报道了龙亦与老茶馆的故事 。

龙亦摄影作品:《以成大图书馆为中心》创作时间从2020年跨越到了2022年,将一个建筑、一所学校、一座城市、一场盛会,以独特的视角串联到一起,字里行间都透露着真诚与思考。为创作《蜀都大道道蜀都》龙亦步行总计上百里,用脚步去完整地丈量了这条看似普通却不简单的道路,去记录“城市东西轴线”变迁与故事。《一杆烟枪任平生》每幅照片,龙亦都恰到好处的搭配一首原创诗,将市井与诗意结合,形成一个整体。



本文转载自“云上双流”

“艺术品”“时光隧道”“茶文化的活化石”……它有无数的称号,每天迎来送往,历经百年风雨,仍屹立不倒,它就是彭镇观音阁老茶馆。

undefined

(龙亦 摄)




熟悉观音阁老茶馆的人都知道,在茶馆里,一半是茶客,一半是拍客。而在这些拍客当中,年轻人占少数。

在这些年轻人中,有一位特殊的摄影爱好者——龙亦。他自2021年第一次来茶馆后,便被观音阁老茶馆所吸引,至今已陆陆续续到访数百次,他曾花半年时间创作一个关于老茶馆的专题。

陈旧的房屋、凹凸不平的地面、老旧的桌椅……初到观音阁老茶馆,龙亦和大多数人一样好奇,这个曾登上央视的老茶馆究竟有何魅力?

两年零一个月,数百次到访老茶馆后,他的心中有了答案。




喝茶与聊天

老茶馆的打开方式很简单




“微卷的头发,留着小胡子,戴着一副金属框眼镜,看不出他的年龄。”这是大多数人对龙亦的第一印象。

1997年出生的他,身上有着超越同龄人的成熟和沉稳。2017年,他来到成都读大学。

2021年春末,龙亦第一次来到观音阁老茶馆,和大多数年轻人一样,他起初来到观音阁老茶馆只是为了“打卡”拍照,但连着来了3天后,他仍觉意犹未尽。不知不觉中,他被这里所吸引,老茶馆逐渐成了他口中的“个人精神的乌托邦”。

“每次去彭镇观音阁老茶馆的路上,总是满怀期待。”龙亦说。

闲暇时,龙亦总是会说:“不如吃茶去。”住在龙泉驿的他,常常凌晨4点驱车几十公里前往彭镇观音阁老茶馆吃早茶。

李强是观音阁老茶馆的老板,“我们每天4:30就开门了,有些茶客来得很早。”

穿斗房、老虎灶、千脚泥、盖碗茶、旧报纸以及富有时代特色的标语,无不让观音阁老茶馆透露出老成都的气息。

坐下来,倒一杯茶,一切仿佛都变慢了。

(龙亦 摄)




老板热情的招呼、与老友自然的交谈、倒水声、快门声、川式竹椅的嘎吱声、茶盖划过茶碗的声音……这些都值得你慢下来、静下来,去聆听、去感受。

其实,老茶馆的正确打开方式很简单。

点一碗茶,放下手中的电子设备,暂时忘记生活的琐碎与烦恼,清空大脑里过载的信息。喝茶、聊天,感受周遭的一切,如果感兴趣的话也可以拿起手机或相机抓拍一个动人的瞬间。




孤独与快活

老茶馆的人情味只送不卖




据李强介绍,茶馆每天从凌晨4:30一直营业到晚上茶客散尽,“茶客不论什么时候来,我们都在,老茶馆都在。”

在茶馆待的时间最长、来得最频繁的人,主要是以本地的中老年人为主。他们时常凌晨四五点就到老茶馆喝早茶。

泡上一杯老三花,老人们在黎明之际等待日出的到来。此时,彭镇老街上有些许冷清,但眼前腾起的朦胧白气却格外温暖。

待到太阳越过地平线后,茶馆里的人渐渐多了起来。慕名而来的年轻人、难得清闲的中年人、悠闲自在的老年人,茶馆又恢复到平日的热闹。

老人们在这里和老友一起喝茶打牌,唠唠家常,亦或点燃一根旱烟,此情此景不禁让人心生惬意。

日复一日,那一批老人们便成了老茶馆里不可或缺的存在。他们的生活时而快活,也时而孤独。

在茶馆里,和外地人用的盖碗不同,圆筒口杯是本地人的专属。本地人喝茶也只需一元钱,这是茶馆里不变的传统。“有些老年人,我都不收钱。”李强说。

在龙亦心里,老茶馆里有一个特殊的存在——老七。

53岁的老七本名陈国庆,是一位智力有缺陷的中年人。父母过世后,他失去了依靠,嫁到彭镇的妹妹便担起了照顾他的责任。妹妹早上去工作后,没有人照看老七,只好把他送到茶馆里去喝茶,下班后再来接他回家。

就这样,在茶馆里待了一阵子后,李强慢慢和他熟络了起来,中午吃饭时也会叫他一起。

老七虽然智力有缺陷,但手脚还算灵活,人也勤快,李强便把他留在了茶馆里。

如今,老七已是老茶馆里的一名正式茶倌。每天在茶馆里烧水、掺茶,日子过得简单却快活。

他是龙亦在老茶馆里最羡慕的人。

(龙亦 摄)




“我们从来不会拒绝任何茶客。”李强说。

在茶馆里没有人用异样的眼光看老七,许多老茶客还把他当作朋友,认为他是老茶馆里的“宝贝”。

“这里有家的感觉。”这是龙亦到访数百次的感受。这里不仅有热情的问候、亲切的服务,也有令人放松的环境、热腾腾的家常菜……

走进老茶馆,空气中氤氲着淡淡的茶香和浓浓的人情味。

“强哥。”

“你来啦”

“来杯茶”

“要得!坐吧,随便坐。”

这样的对话每天都在老茶馆里不断重复着。如果你和龙亦一样,也想来感受这样的舒适、惬意。不用犹豫,迈开你的步伐,走进老茶馆,感受这美妙、真挚的“人情味”。




龙亦与老王

相聚不言过往  离别不问归期




一张木桌、一把老竹椅、一杯茶把大家聚在一起。

在这里,茶客们来自五湖四海,既有本地的老茶客,也有从外地来拍照打卡的游客;既有已过耄耋的老一辈,也有千禧年后出生的新生代;既有明星、网红,也有艺术家、电影人……

他们有着不同的年龄、职业、身份,但在这里他们只有一个共同的身份——茶客。而这些不同茶客间的碰撞,构成了一个个生动的故事。

龙亦与老王的故事便开始于两年前。

老王本名王耀平,是龙亦来老茶馆认识的第一位朋友,他是彭镇本地人,也是一名摄影爱好者。对于摄影老王有着自己的理解:“我拍老茶馆的照片,不是因为我拍得好,而是为了给初次来老茶馆的摄影爱好者一些参考。”

(龙亦 摄)




也正是出于爱好摄影,龙亦第一次去老茶馆时便添加了老王的微信。起初,龙亦与老王在一起喝茶聊天主要是交流摄影技巧。

随着接触的次数不断增多,他们聊天的话题便自然而然地衍生到了家常里短。

(龙亦 摄)




“从不约定时间,有空就来、想喝茶就来,碰到了就坐在一起。”这似乎是老茶客之间的默契。龙亦与老王的友情也正是在这样一次又一次的相聚中逐渐变得深厚。

“在龙亦身上学习到了很多新东西,他也是我的老师。”老王说。

去年,老王萌生了用微信公众号来记录老茶馆故事的想法,但这个想法却卡在了第一步——注册微信公众号。

于是,老王在朋友圈发起了求助。第二天下午,龙亦便出现在老茶馆门口。不一会儿,公众号就注册好了。

去年4月至今,老王共发布了30多篇关于老茶馆的文章。大多数时候,龙亦是他的第一个读者。

“相知在急难,独好亦何益。”是古人对于友情的肯定。那现代人对于友情最好的肯定是什么?

没错,是微信置顶。

在一次不经意的聊天中,老王对龙亦说:“你看,我早就把你微信置顶了。”

龙亦曾说:“君子之交,不问来路,只问归期。”在老茶馆里,他认识了许多朋友,老王只是其中一个。

如今,59岁的老王和26岁的龙亦经常坐在一起喝茶、聊天,像当初见面那样。

时光回到龙亦来老茶馆的第一天,茶馆里弥漫着轻松的氛围,茶客们或发呆或点燃一支卷烟,或与三五好友谈天说地,拍客们正在互相交流创作心得,寻找茶馆里的最佳拍摄角度,掏耳朵、卖麻糖、画油画……

这些或许就是吸引龙亦数百次到访老茶馆的原因。

龙亦与老茶馆的故事只是众多故事中的一个,这里每天都有新的故事发生。观音阁老茶馆在时代的洗礼中留存下来了,它让茶客们在这里不断与新的朋友和故事不期而遇。

只要你想听,老茶馆的故事永远也讲不完……



 
校友会活动 More+ 
学院校友动态 More+